小竹笛做成大產業(鄉村新事)

  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紫荊村,鄉愁演繹出新故事。立足苦竹資源優勢,村裡把小竹笛做成了大產業,去年全村竹笛銷售量超450萬支,全產業鏈產值超過3.5億元。

  近日,紫荊村的鳴聲竹笛體驗館開業,前來體驗做笛吹笛、欣賞田園風光、尋找鄉愁的游客一批又一批。“我們正從賣‘竹笛產品’向賣‘竹笛文化’慢慢轉型,三產融合發展,竹笛產業還能再上一個台階。”紫荊村黨委書記鮑明遠告訴記者,這兩年村裡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今年暑期累計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研學團130多批,人均消費超過200元。

  “村裡的竹笛產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這跟街道、基層黨組織長期以來的引導和服務密不可分。”董雪華是杭州竹笛協會會長,他見証了紫荊村竹笛產業的發展。

  董雪華說,竹笛寄件費較貴,為降本增效,紫荊村黨委牽頭,協調協會、企業主、黨員、村民等代表與快遞企業談判,將竹笛寄件費由每單6元下降至2.9元,“目前全村日均電商銷售3000多單,每天可節省近萬元快遞費。”

  如何讓竹笛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產業?紫荊村創建了“紫荊笛音”共富工坊,構建起“村黨委—行業協會黨支部—工坊黨小組”三級聯動的組織架構,打造“訂單進村、培訓入戶、服務到家、人人共富”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沒有共富工坊,哪有現在的好日子?”看著自家成捆的竹笛搬上快遞車,村民鮑麗韻說。10年前,她因車禍致殘,是竹笛產業讓她看到了希望。鮑麗韻跟著村裡的制笛熟練工從刻字打孔學起,一步一個腳印,創辦起自己的竹笛加工廠,年收入超過40萬元。

  為了讓村裡的老人、婦女、殘疾人、低保戶等就業困難群體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隊,紫荊村設立了流動共富工坊,每周定期發布臨時用工需求,給就業困難群體派單,讓他們在家從事竹笛纏線、刮皮等工序制作,共帶動800余人增收,每月增收3000—3500元。現在的紫荊村,個個有活干,人人有錢賺,一派業興人和的景象,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3萬元。

  紫荊村的竹笛文化得到良好傳承。眼下,村裡的第一代制笛師已年入花甲,30多名“笛二代”接棒,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歡迎來到直播間,現在展示的是紫荊竹笛的制作過程。”屏幕裡,紫荊村00后制笛師董澤杰正用刀尖不斷挖挑,調整竹笛孔洞。“村裡不少年輕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銷售竹笛,宣傳竹笛文化,效果非常不錯。”鮑明遠說,全村30余家竹笛加工戶通過直播進行銷售,80余家開設淘寶天貓店鋪,全村竹笛網上銷售份額提升至60%,去年還入選了浙江省電子商務示范村名單。

  給竹笛產業插上“數字翅膀”,是“笛二代”給紫荊村竹笛產業帶來的新變化。此外,他們注重開發竹笛產業多元價值。

  紫荊村竹笛非遺傳承匠人黃衛東的女兒黃毓,從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后,回到村裡,牽頭組建了“天下吾笛”工作室,研習制笛技藝,進行笛簫教育、文創開發、專利研發。90后龐鵬飛大學畢業后創立公司,通過新媒體銷售竹笛演奏課程及竹笛文化衍生產品,已有學員1000余人。

  “紫荊村的竹笛產業欣欣向榮、后繼有人,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中泰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小平感嘆。

  “紫荊笛音”共富工坊是余杭區推動富民產業發展,不斷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余杭區推出6條扶持政策,啟動名師、名品、名校、名基地、名企業“五名”工程,打造共富工坊矩陣。截至去年底,余杭區打造各類共富工坊55個,其中,中泰街道“紫荊笛音”等3個共富工坊入選2023年度浙江省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專項激勵項目名單。

  共富工坊強村富民。去年,余杭區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963萬余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55。

  2023年秋分,亞運會進入“杭州時間”。杭州及5個協辦城市努力兌現了為世界呈現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採、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的庄嚴承諾。 亞運賽場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們奮勇拼搏、團結協作,得到各方點贊。…

  人民網舟山10月25日電 (記者郭揚)今天上午,以“共商油氣 共享機遇 共謀發展——加快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第六屆世界油商大會在舟山開幕。海內外各方嘉賓匯聚一堂,共商油氣產業新發展,共建交流合作新平台。 開幕會現場。…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