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东方红》唱响半个多世纪一起走进歌曲背后的故事

  从纵横壮阔的黄土高原,到浩瀚无际的寰宇银河,是那一抹东方的鲜红,照亮着一个民族坚实的方向。曾经的你,用一声声长歌,唤醒了华夏大地奋勇崛起的决心;如今的你,用一颗颗流星,架起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桥梁!

  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民歌《东方红》,用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及其领导的中国的深情,成为红歌中的经典曲目。《东方红》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东方红》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它凝结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传承着我们红色的记忆。

  《东方红》这首歌迄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几代人的传唱,而它最初是发源于陕北的民歌。1943年, 延安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去陕西佳县下乡采风,将《东方红》的前身《移民歌》收录下来。他们回去后,以著名诗人公木先生为核心,将《移民歌》首段,续成了三叠,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熟知的《东方红》。今晚,公木先生的女儿张丹木将带着父亲在1951年编著的《陕北民歌选》来到现场,与陕北歌王王向荣一同讲述歌曲《东方红》由来的故事。

  李焕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400余部音乐作品,《民主建国进行曲》《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在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作品都是由他创作或编曲的。如今,《东方红》交响合唱曲和管弦乐配器的手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陈放。

  今晚,李焕之先生的儿子,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李大康先生做客现场,他带来了《东方红》交响大合唱的复印稿,在他的描述下,我们终将感知到,《东方红》乐曲是如何从民歌走向更多百姓心中的。

  《东方红》这首歌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它所定格的每一个历史瞬间,都化作了不可磨灭的永久记忆。今晚,我们也请来了几位特殊的经典致敬人,他们分别是《东方红》不同时代的传唱者。

  年近90岁的中央民族乐团竹笛演奏家王铁锤来到节目现场,他告诉我们在1951年随文工团出国演出时,将《东方红》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这是《东方红》第一次出国公演。

  但更让他刻骨铭心的记忆是1949年作为观礼嘉宾,听着军乐团将《东方红》奏响在开国大典上。这曲开国大典上的《东方红》与他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王老要在今晚的节目中分享这段珍贵的回忆。

  中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巨大的教育影响辉映了半个世纪的中国,远远超越了一部艺术作品自身的范畴。这部史诗成为了振奋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写下了新中国文艺史上的辉煌一页,《东方红》作为开场歌曲,为晚会奠定了基调,立魂导向。今年75岁的郑保卫,他就是当年合唱队的一员。

  《东方红》是红色中国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年70岁的冯秋生,在20年前,组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合唱团,合唱团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团员们团结一致,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把《东方红》传唱了整整20年,如此执着的背后究竟饱含着怎样的深情,让我们一起去节目中去感受这份赤诚吧。

  2020年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扶摇直上,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于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这时,《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这一曲太空中犹如东风浩荡的乐音,令中国人扬眉吐气,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今晚,我们将连线时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发射团二中队中队长张积华,他就是“东方红一号”发射的“点火英雄”。从青丝到白发,50年过去了,提起这首《东方红》依然心情激动,那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呢?今晚他将穿着50年前的那身军服,为我们解密这段经历。

  在卫星上播放乐曲《东方红》的提议是由何正华为组长,潘厚仁为副组长,胡其正为组员的卫星总体组提出的。今年已85岁的胡其正先生来到节目现场,他带来了1970年国家颁发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纪念章、“581”组成员唯一的合影,以及“651”方案论证会的出席证,这每一样物品都凝结着科学家们的心血,见证了历史的时刻。那么,当年是怎样的契机,让他们萌生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这一想法的呢?

  卫星上播放音乐,是创举更是人间奇迹,而负责卫星遥测和乐音的总体组成员就是陈宜元。1970年4月25日,负责遥测的他,也是第一位听到从太空传来《东方红》乐曲的人。可是,这首乐曲到底是如何被送上太空的呢?这又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还是走进今晚的节目听听亲历的科学家们正面答疑吧。

  歌曲《东方红》自诞生以来的近80年时间里,从陕北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从地面到太空,唱遍全国,唱响世界,响彻环宇。歌曲《东方红》根植于最深厚的土地,蕴涵着最伟大的精神。它是党的旗帜,它是民族的意。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